1-0-4【《四阿含》及《Pañca nikāyā》= 現存「原始佛教的 聖典」】

①《四阿含》:

(1)《瑜伽師地論 卷85》⇨ (大30,772c-7f.) :「即彼一切『事』相應教——

  1. 間廁鳩集,是故 說名《雜阿笈摩》;

  2. 復以「餘相」處中而說,是故 說名《中阿笈摩》;

  3. 復以「餘相」廣長而說,是故 說名《長阿笈摩》;

  4. 更以一、二、三… 等「漸分數」道理而說,是故 說名《增一阿笈摩》。」

(2) 印順〈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〉⇨ p.878;〈reƒ. p.0-07 O.§2-0-4〉

:編集《四部阿含》之宗趣——

1.《雜阿含》——甚深法義為主;

2.《中阿含》——以分別-抉擇為主;

3.《長阿含》——以佛陀超越天-魔-梵為主;

4.《增一阿含》——是教化弟子,啟發出世善的。

(3) 漢譯,現存:

1a. 大本《雜阿含經》(五十卷 1~1363經)大正No.99 ← (正統)說一切有部傳誦

1b. 別譯《雜阿含經》(十六卷 1~364經)大正No.100 ← 分別說系 飲光部傳誦

1c. 別出《雜阿含經》(60經) 大正No.101~124

〔No.106,119,122,123 → 屬《增一阿含經》;

No.120 → 屬 大乘如來藏系經典;

No.210,502,504,505,655,713~715,718,780,781,799,800,802,803等十五經 → 屬 阿含部《雜阿含經》誤編入本緣部及經集部 〕

2a. 大本《中阿含經》(六十卷 1~222經)大正No.26 ← 說一切有部(旁系)傳誦

2b. 別出《中阿含經》(75經)大正No.27~98

〔 No.29,39,61,89 → 屬《增一阿含》;No.511,538,582,737,755,776,845等七經 → 屬《中阿含經》誤編入經集部〕

3a. 大本《長阿含經》(二十二卷 1~30經)大正No.1 ← 分別說系 法藏部傳誦

3b. 別出《長阿含經》(五十八卷 24經)大正No.2~25

4a. 大本《增一阿含經》(五十一卷 1~472經)大正No.125 ← 大眾部末派傳誦

4b. 別出《增一阿含經》(84經)大正No.126~151

〔 大正No.29,39,89,106,119,122,123,138,513,595,756等 十一經 → 屬《增一阿含經》〕

→ 印順導師 : 『讀「大藏經」 雜記』〈華雨集〉三 pp.229~235

②《Pañca nikāya (五部、五尼柯耶)》南傳 巴利(Pāli)語聖典 ← 上座部分別說系銅鍱部傳誦,現存:

(1)《Saṁyutta-nikāya (相應部經典)》(S.1~56相應,1~7762經)

(2)《Majjhima-nikāya (中部經典)》(M.1~152經)

(3)《Dīgha-nikāya (長部經典)》(D.1~34經)

(4)《Aṅguttara-nikāya (增支部經典)》 (A.1~11集,1~9557經)

(5)《Khuddaka-nikāya (小部經典)》

1.《Khuddaka-pāṭha (小誦經)》(Khp.1~9,4文、5經)

2.《Dhamma-pada (法句經)》(Dhp.1~26品,1~423偈)

3.《Udāna (自說經)》(Ud.1~8品,1~80經)

4.《Itivuttaka (如是語經)》(It.1~4集,1~112經)

5.《Sutta-nipāta (經集)》(Sn.1~5品,54經,16所問及序偈結語,1~1149偈)

6.《Vimāna-vatthu (天宮事經)》(Vv.1~7品,1~85天宮事)

7.《Peta-vatthu (餓鬼事經)》(Pv.1~4品,1-51事)

8.《Thera-gāthā (長老偈經)》(Thag.1~21集,1~1279偈)

9.《Therī-gāthā (長老尼偈經)》(Thīg.1~16集,1~522偈)

10.《Jātaka (本生經)》(J.1~22篇,1~547則故事)

11a.《Māha-Niddesa (大義釋)》(MNd.1~16經義釋)

11b.《Culla-Niddesa (小義釋)》(CNd.1 經義釋;16所問義釋)

12.《Paṭisambhidā-magga (無礙解道)》(Pts.1~3品)

13.《Apadāna (譬喻經)》(Ap.59品,1~587譬喻)

14.《Buddha-vaṁsa (佛種姓經)》(Bv.1~28品)

15.《Cariya-piṭaka (所行藏經)》(Cp.1~35所行)

(6) 泰國文、緬甸文、柬埔寨文、寮國文……

(7) 漢譯 —— a.〈普慧大藏經〉b.元亨寺〈漢譯南傳大藏經〉

(8) 泰譯、日譯、英譯、德譯、法譯……

③ 梵文《經典》貝葉(Pattra)斷片


課程講解內容

現今還存在的原始佛教聖典,包括〖四阿含〗及《Pañca nikāya》(五部尼柯耶),四部阿含是北傳的,而《Pañca nikāya》,則是南傳的。

1. 間厠鳩集,是故 說名《雜阿笈摩》;

我們先來談四部阿含,首先是〖雜阿含經〗。《瑜伽師地論》說:『即彼一切「事」相應教 ── 間廁鳩集,是故說名《雜阿笈摩》。』

《雜阿含(Saṁyuttǎgama)》的「雜」,它的巴利語是Saṁyutta、梵語Saṁyukta,是「相應」的意思,相當於英文connected with;也就是將相關、相應的經典編排在一起。鳩摩羅什法師在翻譯《大智度論》時,就譯成「相應阿含」,相當好,可是只有他採用這個辭彙。

其實雜 古字是「襍」,也念 雜,但傳遞的是「集」的概念,所以《方言》說:「雜,是集也。」但現在的雜,是雜亂、夾雜,反而給人亂糟糟的感覺。而《雜阿含》用的並不是現在通用的意義,而是本義,所以它的意思是集合相應的教導,然後安排,非常妥當地合在一起。

因《瑜伽師地論》說「間廁鳩集」故稱「雜」阿笈摩,下面便列舉工具書對這幾個字的解釋給同學們參考: 《集韻》:「雜,或从衣、集。」 《方言》:「雜,集也。」 《玉篇》:「廁,雜也。」 《集韻》:「厠,一曰閒也。」 《廣韻》:「廁,次也。」 《廣雅》:「閒,加也。」 《左氏[疏]》;「間,謂居其中。」 《漢語大辭典》:「雜,組合、配合。」 《國語[注]》:「鳩,安也。」

雜,从衣、集,所以是「襍」,故《方言》也說,雜就是「集」的意思。《玉篇》說廁是雜,所以雜也是「廁」的意思。那什麼是「廁」?是閒、是次,而閒是加、是居其中,所以現在雜除了「集」,又多出了「加」和「次」的概念。《漢語大辭典》說是組合、配合。而《國語[注]》則指出鳩就是安,安就是安排好。

綜上所述,可知《雜阿含經》是將相關的教說加以「組合、配合」,然後一一地按照「次」第「加」進一個經典群裡,把它「安」排得很好;所以不是雜亂的,而是組合的、有順序的、有次第的、有規則的。而這個順序、次第、規則,就是前面說的九種事,五十一相應。

依照不同的事、不同的相應,把同一類事的經典排在一起,把同一類事裡的同一相應又排在一起,這樣分門別類地,在適當的位置,按照順序把它加進去,這樣組合起來就完成了《雜阿含經》的結集。

要知道,佛陀說法四十五年,依據人-事-物的不同性格、性質、時間點而有不同的教導,古德將它一一分析、排比,而按不同的事情、不同的相應一一地配合、組合在一起,以幫助後人學習。所以同學們未來在提到《雜阿含經》時,應該要自動翻譯成「相應阿含」,這樣更能呈現出它意義。

2. 復以『餘相』處中而說,是故 說名《中阿笈摩》;

什麼是餘相?在印順導師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》878頁,他提到《四部阿含》每一部都有它編集的宗趣。宗就是宗旨,趣就是趣味;也就是編集的原則和目的。

《雜阿含經》編輯的宗旨是以甚深法義為主,〖中阿含經〗就是在《雜阿含》宗趣以外,而是對《雜阿含經》再加以分別、抉擇。處中而說的「中」則是指篇幅,經的篇幅是中等度的,所以叫「中」阿含。

3. 復以『餘相』廣長而說,是故 說名《長阿笈摩》;

而篇幅更「長」,且目的是「以佛陀超越天、魔、梵」為主的,就是〖長阿含經〗。天是六欲天,魔是大自在天魔,梵是梵天,而佛陀的偉大超越諸天。

4. 更以一、二、三…等『漸分數』道理而說,是故 說名《增一 阿笈摩》。

什麼是漸分數?數是數目字,漸分就是一分一分地逐次遞增;而以一、二、三這樣的數目字一一地增加來說明,就是〖增一阿含經〗。而它的編輯宗趣,就是教化弟子,啟發其「出世善」。

所以四部阿含是以宗趣和篇幅來區分的,具體的篇幅,以大正藏來說,一頁分為a、b、c三欄,另有註解欄。而《雜阿含》一經約佔一欄,一頁的三分之一而已,《中阿含》一經有一頁半,《長阿含》一經平均起來則有十五頁。《雜阿含》是按照相應的短經編輯,《中阿含》是對特別的法義分別、抉擇,所以經文會增加。《長阿含》一經更長了,因為要介紹佛陀的偉大;天 是其他宗教所嚮往的,但是佛陀比這一些天主更偉大。而《增一阿含》因為是以名數 一法、二法、三法……乃至十一法編輯而成,所以篇幅不拘長短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