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講解內容

通向涅槃的阿含學 阿含道

繼阿含簡介之後,我們要正式進入阿含學-阿含道的範疇來了。

即使是稀釋的佛法 也含有開法眼的營養素

什麼是阿含?大家都知道,佛陀在紀元前六世紀成佛,距今已經兩千五百多年了,怹 說法四十五年,期間弟子們雖有合誦佛經,但完整的結集,還是在佛陀入滅後的第一年,由摩訶-迦葉尊者號召五百位阿羅漢在王舍城外七葉窟的洞窟裏所結集的,史稱為第一次結集。這一次結集包括了經藏和律藏,而我們所推廣-介紹-研究的阿含,就是經藏的部分。

結集下來的資料,隨著因-緣分別往南和往北傳播。往南,就是現在的南傳佛教,包括緬甸、錫蘭、泰國、柬埔寨,甚至於越南。南傳的經典一貫採用最早期的語言—— 巴利語來傳承,而巴利原本是聖典的意思,之後用來指稱聖典語,意即記錄聖典的語言-文字,而這一些資料現在仍然還傳承著。

往北,則是從中亞往東進入到漢土中國,是為北傳、或稱漢傳佛教。之後又從中國往北傳到韓國,再由韓國往南傳到日本。而日本知道要溯源,所以便陸續有留學僧直接到中國求法。北傳也有早期佛法的資料留存下來,就是大正藏第一、二冊的阿含部經典。

佛法的傳播很類似牛奶販賣的過程,當然,佛法 不是拿來販賣的。一般人喝牛奶,都曉得要選擇原汁原味的才有營養,所謂原汁原味,就是直接從牧場母牛的乳房擠出來的,還沒有經過任何加工處理的乳汁。可是一般商店販售的牛奶,已經經過工廠處理裝瓶,雖然原料還是從牧場收集來的,但有時會為了銷路而添加其他風味,甚至為了減低成本而灌水,如果中間還有不肖的大盤商、中盤商、小盤商經手,那稀釋的程度可能更高。 可是即使是稀釋了,但基本上還看得出來、嚐得出來是牛奶,也還是有營養,只是營養的成分相對的降低了。

同樣的,佛法在傳承過程中,也有一些心懷不軌的人在稀釋佛法,而佛陀早就預測到這一種情況,因此有正法-像法-末法的說法。正法就是原味-不走味的佛法,一般認為可以維持五百年,之後就會進入像法時期。像法時期的佛法,外觀看起來雖然和正法一樣,但內容已經有加-減了。這樣的狀況可以維持千年,接著就進入末法時期。現在距佛陀說法二千五百多年,因此我們正處於末法時期,此時的佛法要打折、再打折,最後到底能剩多少,實在很難評估,不過可以確信的是,在末法時期依然有聖人存在。

聖人就是法眼開-開悟了,但要轉凡成聖不一定要將佛陀所說的法全部都讀遍,有時只要其中一經,或是其中的一個段落、一個章節,甚至於一句話,就能開悟。所以末法時期的佛法雖然一再被稀釋,只要當中還存有一絲一毫的營養素,就可能有開法眼的聖人。

現在雖然是末法時期,但佛法的傳承除了原本的漢文、巴利語外,也開始有了各種語言的轉譯。譬如後來南傳佛教傳往歐洲,於是歐洲有了各種語言版本的南傳經典,像法文、德文、英文等。北傳漢譯的經典也一樣,最先到韓國,因此有了韓文翻譯,後來傳到日本,也開始有日文翻譯的版本。

這一些轉譯的佛典,提供更多因-緣讓人接觸佛法。只要有緣,也就是條件具足的人,就能因此受到佛法的滋養,而得到最大的利益—— 成就〖四沙門果〗和涅槃。

三無漏學的學習 從建立善根開始

什麼是涅槃?貪欲永盡-瞋恚永盡-愚癡永盡,一切煩惱永盡。佛法以貪-瞋-癡來涵括一切煩惱,再濃縮就是惑,所謂〖無明〗惑。

內心充滿了貪-瞋-癡,也就是〖惑〗,我們的言談-舉止就會扭曲,然後製造〖十惡業〗。十惡業,包括身三-口四-心三;有了十惡業的造作,就要承受有漏的〖苦報〗。有漏的苦,佛陀歸納為八苦,對人來說,實際上有千辛萬苦。要避免承受有漏的苦,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製造十惡業;只要心裏留有貪-瞋-癡,十惡業就絕對避免不了,所以最後一定要將貪-瞋-癡從我們的身-心排除乾淨。

惑,簡單說就是無明惑,擴大說是八萬四千煩惱,其實八萬四千是印度慣用的辭彙,是用來形容煩惱之多。為說明煩惱之多,甚至以後的大乘經典還用塵沙惑來形容。試想地球上有多少灰塵?而這一粒粒的灰塵就是一位有情心中的一個個煩惱。因為煩惱這麼樣多,所以我們要學會種種法門一一地來對治。

法門這麼樣多,該如何學習呢?要從三無漏學的學習著手。三無漏學就是戒-定-慧,但這絕不可能憑空獲得,需要有條件,也就是〖正信〗〖信根〗。可是信根也不會憑空建構起來,一定要有〖善根〗,因此今天我們就要從如何建立善根開始探討起。

如何建立善根——操作增上善學

〖善根〗是阿含學、阿含道的基礎,一定要建立得很堅實。當然在這之前,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善根?簡言之,就是善性—— 人性中善良的成分。有善根的人一定具備善性,表現於外就是善語、善行,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好人。

人性可以分為知-情-意三個成分,而有好-壞、善-惡的分別。一個好人不僅有理智,也有好的情操、性情,以及好的意志;壞人雖然有智慧,不過是邪見、邪智,而且他沒有好的情感,因此不顧別人的感受而胡作妄為,所憑藉的也只是盲目的意志而已。

其實人性就是一個人的品格、或是個性,是一種行為的習慣性。譬如我們常說這個人的脾氣好、或脾氣壞,就是因為他待人總是很包容、或是經常生氣,然後形成一種習慣性,而這一些都是在生活中逐漸養成的。然而品格、個性難道都是這一生養成的嗎?不見得,有一些是前生累積下來,到了這一生又影響我們的身-心,很容易就反應出類似的行為,成為一種慣性。

分別善-惡是理智的能力,發〖慚-愧心〗就是有不應做惡、要多行善的情操,有了這樣的情操就會想要改過-遷善,但若只是存心,而沒有意志力來執行也沒有用,所以還要有〖不放逸〗的精力。

善學是以建立善根、確立善性為目的,以良善的知-情-意為努力的方向,所以從現在開始,同學們在上課的過程當中、課後的複習當中,要不斷反省、檢點自己的人性究竟是朝健康或病態發展?

這樣的修行,最先得到利益的是自己,所謂自饒益,也就是得到法的饒益。但一個好人,因為有好的情感,所以一定不會自私,而想要利益他人,這樣便擴展到他饒益。你影響他人、他人再回饋你,結果互相影響,就變成〖自饒益-亦饒益他〗了。

假設社會上的每一個人,都能以自己為中心向周圍影響,都能向上一代、下一代影響,這樣要去淨土不必等到往生西方,當下就可以在人間實現,品嘗淨土的清涼。

修習增上善學一定要了解的關鍵詞——①增上

阿含學分為六個學階——學習的位階(參閱 [3-0-3【研習阿含】♣ —— ④阿含學](https://agama.amata-magga.com/chapter-0/3-0-3.html)),目前我們是站在第一個階梯上,也就是增上善學(Adhikusalatā-sikkhā),未來還有信-戒-定-慧-正解脫學,要逐一地爬上去。

一個新的學習的開始,對於學習的名稱,也就是名相、法相,一定要先掌握清楚,這樣對於後續地研究-學習才更方便、更有利。

所趣義故-最勝義故 名為「增上」

「增上」,原文是adhi-,本義是向上,引申有導致、方向、目標的涵義。

比方有一條道路,可是它不是循環、或東折西繞的路,而是條不斷向上提昇的直道。因為直,所以有一定前進的方向,只要從起點開始不斷走,然後一一完成近程、中程、遠程的目標,最後就能抵達究竟的目的地。所以adhi- 有一站一站接近-抵達、接近-抵達的意思,而每一站有每一站的收穫,但都是朝向最後的成果邁進。

如套用到阿含學,也就是說,現在要談的增上善學有提供到達增上信學的效果,而增上信學則有提供完成增上戒學的效果,以此類推,層層提昇,最後要成就的即〖三菩提〗,也就是完成〖自覺〗。

能自覺才能〖自度〗;度就是超度,超度惑-業-苦的大海。即從惑-業-苦的此岸,超度到沒有惑-業-苦的海水沾染的彼岸。因為以海水為喻,有時也會寫成「渡」。而一般熟知的般若波羅蜜多、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的波羅蜜多,實際上就是「度到彼岸」的意思。

要從此岸到達彼岸,假設沒有船筏,除了游泳技術要很好,體力、耐力也要足夠,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海。幸好我們有法舟,但這一艘船也必須自己建造、開動,不能像現在的世間法,只要買船票,船公司就會負責將你運載到目的地。船公司能運載的只是身體,而超度惑-業-苦,不是肉體的超度,是身-心的淨化和超越。所以佛法強調〖〔自依止〕〗〖〔法依止」〕〗,而法舟的建構、開動都要靠自己,不能靠佛-菩薩替我們代勞。

佛-菩薩只能提供建構法舟的藍圖,還有收集材料的地點,你必須自己先一一將材料收集好,再按圖施工,才能打造出一艘安穩的法舟,最終你一定有辦法開動它,從此岸開到彼岸,並且確確實實上岸了。

能有這樣的了解-操作,就是因為有三菩提。「三」是正,「菩提」是覺,也就是〖正覺〗。誰能達到這樣的成就呢?〖辟支佛陀〗,佛陀的弟子中,若有成就〖阿羅漢果〗者,也成就了三菩提。

辟支佛陀雖有三菩提,但沒有〖阿耨多羅-三藐-三菩提〗;佛弟子跟隨佛陀學習,一方面成就三菩提,一方面也在收集阿耨多羅-三藐-三菩提,所以也能度他,只是尚未圓滿。唯有佛陀才圓滿了自度-度他的能力,因為 怹自覺-覺他,自-他覺行圓滿,而這完全是靠阿耨多羅-三藐-三菩提。

我們跟隨佛陀學習,不只是為了自覺自度而已。你有家人親友、有要感恩的人吧?沒有感恩圖報的心,不能成為佛弟子。一個健康的人,只要接觸佛法,一定會生起感恩圖報的心,就如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所說,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」,我都想要度脫他們成就漏盡涅槃。

很多人以誦《金剛經》為日課,但往往只是嘴巴唸唸,而沒有思惟經義;即使心裏有思惟,往往是一閃而過,馬上又消失了。如此的話,要成佛不是不可能,但是非常遙遠。

人們不是說心想事成嗎?你心不想,事當然不成,但心想還必須「實踐」才能事成。所以有正見-正志只是心想而已,要事成還必須有一連串的正行。

〖正見〗是理智,〖正志〗是情感,〖正行〗是意志;正見-正志-正行,知-情-意缺一不可。也就是說,要學佛、成佛,一定要動用知-情-意。知-情-意的力量從哪裡來?就是從善根、善性開發出來的。

所以同學們千萬記得,好好地透過增上善學來建立善根,從善根來發揮人性的善良面。人性善良的成分完備了,就是成佛了。佛性沒有離開人性,佛性是代表人性的圓滿具足。

接著,為了要讓同學們能明瞭「增上」這個關鍵詞的意義,我特別引用了《瑜伽師地論》裏的一段話來歸納和說明:

「問:『何緣三學 名為增上戒-心-慧耶?』

答:『①所趣義故 ②最勝義故,名為 增上。

①云何所趣義?謂 為趣增上心 而修淨戒,名 增上戒學。為趣增上慧 而修定心,名 增上心學。為趣煩惱斷 而修智見,名 增上慧學。如是,名為 所趣義故,名為 增上。

②云何最勝義?謂 若增上戒學-若增上心學-若增上慧學;唯於聖教 獨有此三,不共外道。如是,名為 最勝義故,名為 增上。』」⇨大30,436a-6f.

有人提問,應當是問彌勒菩薩:「何緣三學 名為增上戒-心-慧耶?」也就是問,為什麼戒-定-慧的學習還要加上「增上」兩個字?

假設戒-定-慧學是名詞,增上就是形容詞,是增上的戒學-增上的心學-增上的慧學;如果戒-定-慧是動詞,增上就變成副詞,則是增上地修習戒學-增上地修習心學-增上地修習慧學。

答案有二:①所趣義故,②最勝義故。彌勒菩薩料想問者還不是很明白,於是以自問自答的方式進一步說明。

①所趣義故: 所趣義故,「趣」是趣至,即走到,我是將它理解為導致,而有導致、到達某一個目標的意思。

彌勒菩薩解釋道:「為趣增上心 而修淨戒,名 增上戒學。」意思是要我們想一想,我們〖持戒清淨〗,行為符合戒學的要求,目的是為了什麼?

其實是為了成就增上心學;也就是說,我們要修增上心學,必須從增上戒學開始打好基礎。所以修行時,內心一定要懷有更上一層的目標,這樣才不會停滯不前。

譬如爬樓梯,目的是要上一層樓,因此每走一階都知道是要上樓,不會走一階就停下來,也知道要一階一階往上走,每一階都要走到,才能到達樓上。

所以心裡預存增上心學來修增上戒學,十分重要;而增上心學的學習,若沒有增上戒學為基礎也沒有辦法進行,因此說「為趣增上心 而修淨戒」。

淨戒就是戒清淨,清淨包含兩層意義:一、沒有缺點-汙染;二、圓滿-具足,因此持戒清淨就是一一的戒條都沒有違犯,也就是沒有破戒的意思。

彌勒菩薩又接著說為什麼要稱增上心學,「為趣增上慧 而修定心」,也就是相較於修定,開發般若慧是更重要的事;但它有一個條件,就是要先完成增上心的鍛鍊。

我們的心會散亂,若只透過安心,不見得能使心集中,所以要由安心提昇到定心的層次。如何定心呢?要加強意志的鍛鍊,而以意志力為主導使心得到安定。其堅定的力量不是善學良心的安心,或因有信的標的而產生的安心可比擬的。

各種宗教都能提供安心的力量,但他安心的能力主要是從情感上來;因為信上帝、耶穌、耶和華、大梵天王,或是信某一位造物主,所以感到很安心。可是心能安,不見得能定;定就是心處於統一的狀態,稱為〖〔心一境性〕〗。

心一境性聽起來好像很抽象,其實就是沒有〖五蓋〗干擾;沒有五蓋干擾才容易反省自己。

蓋就是覆蓋、障礙,五蓋就是五種障礙修行的煩惱。包括哪五種?⑴可意境生樂受,會產生〖貪欲蓋〗;⑵不可意境生苦受,會產生〖瞋恚蓋〗。

⑶當身體調節得不好,譬如飲食不得當,就會產生昏沉-睡眠蓋。一般經裏都是作〖睡-眠蓋〗,其實是睡跟眠的意思。睡是昏沉,是說將睡尚未入睡之際,但此時心好像已經使不上力了;而眠是睡眠,表示已經睡著了。不管是睡或眠都是指心的活動降低。

⑷而心的活動過分發揚時,就是〖掉-悔蓋〗,也就是掉舉-惡作、或說掉舉-後悔。有禪修經驗的人就知道,平常心裏好像很清淨自在,但只要一坐下來,就會發現充滿了掉-悔。掉舉就是散亂,只要五官的訊息一進來,心馬上就聯想不斷;而後悔就是反悔,只要該做的沒有做,不該做的卻做了,心就會不斷懊悔而不能安定。

⑸最後是〖疑蓋〗,就是對〖四聖諦〗〖十二支緣起〗還猶疑不決。其實只要沒有〖見法〗,對法沒有觀察忍、隨信忍,對法沒有〖如實知見〗,就一定有疑蓋。

那為什麼要稱作增上慧學呢?「為趣煩惱斷 而修智見」,斷就是斷除、解脫,也就是我們是為了要解脫煩惱,所以才要充實增上慧學;同樣的,我們充實增上慧學,乃是為了斷煩惱。

要留意的是,這個慧並不是普通的知識、智慧,而是般若慧。般若慧的原文是paññā,pa-這個接頭詞有強烈-明瞭-超凡的意思,特別是超凡,因為要有超越煩惱漏的效果才算是般若慧。

因為儘管你腦筋再好、學識再高、知識再強、常識再豐富,有時家裏在鬧革命的時候,卻一點辦法都沒有。就像有許多佛學教授雖然在課堂上講得頭頭是道,可是家內卻不平靜安定,或是像有些人雖然在警政系統位居高位,卻無法管好自己的子弟。人說「易子而教」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

其實問題的癥結在於人際關係裏充滿了業、或說業障,若沒有超凡的般若慧,沒有辦法處理圓滿。

所以慧是有限制的,能有種種的解脫才是有慧;即使自以為有般若慧,可是解脫不了煩惱,那也不是真的般若慧,只是比其他人高明的知識、常識、學識而已。

②最勝義故:何以說最勝義呢?因為「唯於聖教 獨有此三,不共外道。」

勝即殊勝,也就是贏過、超過的意思。何以說增上的三學是殊勝的呢?因為不共〖外道〗。所謂外道,就是〖異學〗,表示非修習佛道的人。而不共外道就是與異學外道不共同、不共有,也就是外道沒有的意思。

為什麼不共外道?增上戒學-增上心學-增上慧學,這三學還有另外一個名稱,即三無漏學 —— 三種能使漏化無的學習,也就是戒-定-慧。

持戒,漏若沒有減少,那不是修增上戒學,只是在遵守戒條而已;修定,若沒有使漏減少,那也不是修增上定學,只是增加定力而已。同樣的,雖然知道理智重要、且也在培養理性,但卻沒有因此斷除任何煩惱漏,那個理智就不是慧。所以能否使漏化無,就是不共外道的關鍵所在。

有些人會疑惑:各個宗教不都是有教條要遵守嗎?可是這只是單純地持戒而已,因為沒有〖開法眼〗,根本無法推動學厭-離欲-滅盡的效果,而沒有無漏戒學的發揮。

同樣的,其他宗教也要求定心,但他們是透過祈禱、斷食、或祈求聖靈進入內心,這樣的方式來使心安定。這樣雖然也能使心安定,但只是使漏鎮伏、暫時靜止不動而已,並沒有真的使漏化無。

此外,比較文明的宗教,雖然也強調要用理智來判斷聖典的內容,但還是停留在一般的學識、知識、常識,所得的判斷仍然是有〖〔我-我所〕〗在,還是〖有漏〗的。

所以推究根本的原因,就是我-我所。有我-我所見的人,必定可意境會生貪,不可意境會生瞋,可-不可意境會生癡,而我-我所本來就是癡;這些貪-瞋-癡就是漏。

這個漏,就理性面來說,是我見-我所見;就感性面來說,是我愛-我所愛;就下意識來說,就是我慢-我所慢的隨眠。所以他們的知-情-意都不健康,都處於製造漏泄的狀態。所謂漏就是泄,也有人稱流漏,而流漏就是流落有漏的〖三界〗的意思。

什麼是三界?由下而上的次第來看,〖欲界〗在下,再來是〖色界〗,最後是〖無色界〗。

無色界有無色天,色界有色界天。欲界也有天,即六欲天,但此外還有人,以及畜生-餓鬼-地獄趣的有情;天-人-畜生-餓鬼-地獄即五道,有些部派加上阿修羅,就是凡夫輪迴的六道。

可知唯有三無漏學能讓我們解脫輪迴,也因此說增上的三學是不共外道的,所以是殊勝的。

次第增上-使漏化無的 增上戒-心-慧

經過上面的解說,我們對於「增上」要留下兩個重要的觀念:

①要真正的解脫需要修慧,這個慧就是增上慧學;要具足有功能的慧需要修定,這個定就是增上心學;若想要有定來發慧,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持戒。

必須要像這樣,戒-定-慧有效地次第增上,才可稱之為三無漏學。

②三無漏學是狹義、實說的學,一定要有學厭-離欲-滅盡的成效才算學。厭,有兩層功用:⑴討厭三結而使三結斷,⑵討厭有貪-瞋-癡而使貪-瞋-癡淡薄。

三結斷是見所斷,是初果須陀洹辦到的,能淡薄貪-瞋-癡的是第二果斯陀含,則是修所斷。

見所斷需要開法眼,只要有正見即能斷除,但要淡薄貪-瞋-癡需要修,所說的修就是繼續不斷修習戒-定-慧。

離是離欲,脫離、斷除欲界所有的污染,也就是五下分結斷,那是第三果阿那含;滅盡則是滅盡一切結,包括五上分結也斷除了,能辦到的唯有第四果阿羅漢;而五下分結、五上分結也都是修所斷。

增上善學、增上信學的學則是廣義、權說的學,所以用綠色標明。增上善學的學,不管是過程還是完成的當下都是綠色的;不過增上信學可分為過程與完成兩個階段,在完成的當下有信解脫,這個學就轉為紅色,就能開展三無漏學了。

紅色的學有處理煩惱漏的能力,綠色的學則只能使煩惱漏不動,並不能處理三結、貪-瞋-癡、五下分結、和五上分結等。

為了增上戒學我們要充實增上信學,為了能使增上信學圓滿則要充實增上善學,所以都有不斷增上的效果。

修習增上善學一定要了解的關鍵詞——②善

釐清增上的意義之後,接著要談下一個關鍵詞,也就是「善」。善的定義,中-外 古-今各種宗教、哲學派別都有各自的詮釋,但這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。我們今天是要站在阿含、或佛教界的立場來看究竟什麼是善?

根據阿含,善是「得 可愛-可意-可念果」(《雜.788經》)、「得 人-天-涅槃」(《雜.791經》),這就是佛陀給善作的定義,即使是以後的阿毗曇、大乘的經-論,也都是維持這樣的定義在說明。

能得可愛異熟-涅槃 暫-永二時 濟眾苦

在進入阿含的解釋前,我想先引用《阿毘達磨俱舍論》的說明給大家參考:

「且經中說,業有三種:善-惡-無記,其相云何?頌曰:『安-不安-非業,名善-惡-無記。』 論曰:『如是名為善(-惡-無記)等業相,謂 ⑴安隱業,說名為 善,能得可愛異熟-涅槃,暫-永二時,濟眾苦故,⑵不安隱業,名為 不善,由此能招 非愛異熟,與前安隱性相違故,⑶非前二業,立 無記名,不可記為:善-不善故。』」⇨大29,80c-8f

經中說〖業〗有三種,所謂善業-惡業-無記業。「其相云何」,也就是要如何認識它呢?這裡以偈頌的方式來回答,也就是「安-不安-非業」。那麼安的就是善業,不安的就是惡業,不屬於安與不安的就是無記業。

「論曰」的內容是《阿毘達磨俱舍論》進一步的解釋。所謂「善等業相」是指善業-惡業-無記業的相,簡單說若內心安定、生活安隱就是善業的相,反過來,若心不安定、生活不安寧就是惡業的相。

無記業呢?凡不歸屬於善、也不能歸屬於惡者即無記業。譬如刀是生活上的工具,割草、砍木頭、或做建材,都需要它。可是有人會拿刀殺人,那就是造〖惡業〗;外科醫生用刀手術來治療病人,那又變成〖善業〗了。所以不能說鐵匠製造刀具是造惡業或善業,而是無記業。

⑴「安隱業,說名為 善,能得可愛異熟-涅槃,暫-永二時,濟眾苦故。」

安隱業就是善業,能得「可愛」的「異熟」。所謂異熟就是〖果報〗,這可以從農作物的成長來理解。

譬如蘋果,要先將種子種在土裏,然後長芽吐根、長成蘋果樹,才能開花結果。從種子成「熟」為蘋果,它的樣子已經「異」於從前,變易而成熟 所以稱為異熟。另一方面,也可以從時間的變遷來說「異」,而從播種到成「熟」已經過一段時間,異時才成熟 所以說異熟。

因此這個異可以從兩種角度來掌握,一種是強調外形的變化,一種是強調時間的變遷。

什麼是「可愛異熟」呢?可愛-可樂-可意的果報,就是讓人喜愛-讓人快樂-讓人稱心如意的感受。

報可分為三種:苦、樂、不苦-不樂的捨,是為〖三受〗。我們一天到晚,身-心感受變化萬千,有時肉體快樂、內心歡喜,有時肉體痛苦、內心憂惱,可是有時好像都不是。樂受一定是可愛-可樂-可意的,可是苦受就不一樣了,沒有人會喜歡,所以就變成不可愛-不可樂-不可意。

我們回憶昨天的事情,一想到的就是受苦或樂的經驗,可是這些經驗只佔我們一天生活的小部分,大部分不苦-不樂的情況,卻不容易回憶起來。

我們的生活就是在造業-受報中度過,作惡業受惡報、作善業受善的果報;然而善業還有離漏的善業和有漏的善業的分別,若是有漏的,那和惡業一樣,都是承受黑色輪迴的報應。

做了重-中-輕的十惡業,就會落入〖地獄〗 -〖餓鬼〗 -〖畜生〗,那是苦報;做了有漏的善業會轉生〖人〗或〖天〗享福,那是有漏的善報;做了無漏的善業—— 修道,也就是修善-信-戒-定-慧,就會得道果,包括〖四沙門果〗,以及〖辟支佛陀〗〖〔阿耨多羅-三藐-三佛陀〕〗的果報,那是離漏的善報,才是真正的善報。

從天到地獄還在三界,唯聖人們已出界;所謂出界就是從三界的範疇超脫出來。

我們再回頭說「可愛異熟」。「安隱業」能得「可愛異熟」,異熟就是報,而這個果報不但可愛,也是可樂-可意。不過真正可愛-可樂-可意的果報,不是天或人,是究竟的涅槃。

涅槃有暫-永,也就是暫時-永久、部分-全部的分別。第四果阿羅漢、辟支佛陀、阿耨多羅-三藐-三佛陀的涅槃是究竟圓滿的,所以是永久的;初果須陀洹、第二果斯陀含分別只是三結斷、貪-瞋-癡薄的涅槃,而第三果阿那含也只超脫了欲界的煩惱,〖色愛〗〖無色愛〗都尚未斷除,所以都只是部分的涅槃。

此外,初果的聖人雖然有聖-出世間的正見 斷除三結,可是尚無法處理貪-瞋-癡三毒,只能提起〖正念-正知〗讓三毒不活動。可是只要一回到忘念-不正知的狀況,三毒又會顯現出來。這樣就是暫時的涅槃。

所以要小心,就是開法眼的聖人,在忘念-不正知時都還會點燃三毒之火,更何況是我們呢!凡夫經常是在貪-瞋-癡中而不知不覺,往往要等做了壞事以後才會清醒過來,可是此時火已經點著、已經燃燒起來了。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在要點火時趕緊停止,否則還要想辦法撲火;但最可怕的,是已經形成燎原的大火,此時想要滅火也來不及了。

我們造安隱業得涅槃果是為了什麼?為了「濟眾苦」。濟就是渡,〖濟渡〗,也就是度口,而是真正的度口。

以前沒有動力帆船的時候,都是靠風帆、洋流的配合,才能到達目的地。所以要依據氣候資料,先算好在這個地點要在哪一個季節的哪一天開船,才能來到印度的某一個港口。這個日期是一定的,如果晚一點,可能就到別的港口去了。

因此上船的度口 就決定了靠岸下船的地點,同樣的,我們走上解脫道,最後一定能到達涅槃的彼岸。因此濟眾苦,可說是度到 沒有惑-業-苦的彼岸,即滅苦的意思。

但是誰濟渡我們呢?其實是自己,不是靠上帝、或任何造物主,也不是靠佛-菩薩,也因此佛教強調的是〖自力〗,而唯有靠自己依法奉行才能得到救濟。

⑵不安隱業,名為 不善,由此能招 非愛異熟,與前安隱性相違故。

「不安隱業」即不善的業,能招「非愛異熟」,亦即不可愛-不可意-不可樂的果報。「與前安隱性相違故」,因為上述「安隱業」相反的緣故,所以這裏說的就是苦果。

⑶非前二業,立 無記名,不可記為:善-不善故。

「非前二業」,即非安隱業、亦非不安隱業,也就是所做不屬於善、也不屬於惡的行為。

之前我曾以鐵匠製刀的例子說明過了,現在再舉一個例子:譬如你向人翹大拇指,表示讚許,那是善業;但若是向人比中指,表示不屑,那就是惡業了;可是若是抓癢,這樣是善還是惡呢?都不算,那就是無記業。所以我們在生活中,還是要留意自己的行為 言談-舉止,有一些會讓人不舒服、反感的動作,那也是惡業。

能為此世-他世順益

接著再看玄奘法師《成唯識論》的說法:

「此六轉識何性攝耶?謂 善-不善-俱非性攝。俱非者 謂 無記,非善-不善故,名 俱非。

⑴能為此世-他世順益故,名為 善。人-天樂果,雖於此世能為順益,非於他世,故不名 善。

⑵能為此世-他世違損,故名 不善。惡趣苦果,雖於此世能為違損,非於他世,故 非不善。

⑶於善-不善、益-損義中 不可記別,故名 無記。

此六轉識,若與 信(-慚-愧-無貪-無瞋-無癡-勤-輕安-不放逸-行捨-不害)等十一相應,是 善性攝;與 無慚(-無愧-掉舉-惛沈-不信-懈怠-放逸-失念-散亂-不正知)等十法相應,不善性攝;俱不相應,無記性攝。」⇨大31,26b10f.

玄奘法師於印度留學時,繼承了印度的唯識學,由於印度的唯識學分成好多派別,回來後特別加以整理,採用他認為最適當的方式來呈現,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《成唯識論》。

《成唯識論》對於善、不善、非善-非不善等種種性質的分別,是站在唯識學的立場,而是用六轉識來說明。

六轉識其實就是〖六識〗,因為唯識學除了六識,還談到第七識、第八識,而認為這六識都是由第八識轉變而形成的意識作用,所以稱為六轉識。

我們都知道,〖六根〗對〖六境〗產生六識,根-境-識三合則生〖觸〗、或說〖六觸身〗,而觸分為可意觸、不可意觸、可-不可意觸,然後觸會生〖受〗,可意觸生樂受、不可意觸生苦受、可-不可意觸生不苦-不樂的捨受。

譬如我們眼根看見白板上的字(境),這一邊的白板擦拭得很乾淨,上面的字顯得很清楚,看起來很輕鬆,這就是可意觸,而覺得舒服順心,那就是樂受。而另一邊擦拭得不乾淨,上面的字不容易辨識,看起來很吃力,這就是不可意觸,而覺得違逆不舒服,那就是苦受。可是有些同學對字清楚-不清楚沒有什麼分別,這對他來說就是可-不可意觸,也沒有什麼樂或苦的感受,那就是捨受。

以上從根-境-識到受,都只是〖受報〗,並沒有造〖業〗;真正造業是在受之後。樂受生貪,苦受生瞋,捨受則忘念-不正知、落入癡情,然後在貪-瞋-癡中打滾,或造惡業、或造有漏的善業,這就是凡夫所走的路。

聖人呢?聖人走的是另外一條路。聖人 樂受不生貪、苦受不生瞋、捨受不生癡,關鍵就在六觸入處明(參閱[〈六觸入處明或無明—— 聖、凡的分水嶺〉](https://blog.amata-magga.com/2017/09/010.html))。這樣造的是道業,而是離漏的善業。

由此可知,業有惡業、善業,而善業又有離漏和有漏之分,那我們要造的是離漏的善業,一定要認識清楚。

譬如做好事,若貪功德、或是為了名聞利養,否則就不去做,那就是有漏的;若不管是否有功德、是否能帶來名聞利養,只因為是好事就去做,那就是離漏的。

有漏的善業可以得到人、天的福報,可是無助於轉凡成聖,仍然會在三界中流轉。可是若能隨緣受報,不再起惑造業,就能往上超越,脫離三界輪迴。

有了基本的了解後,我們再回頭看《成唯識論》的說明。

⑴「能為此世-他世順益故,名為 善」:何謂順益?順眼而有增益,其實即前面《阿毘達磨俱舍論》說的「可愛」,或擴大來說是「可愛-可樂-可意」。做有漏的善業,得人-天的福報,但這樣的樂果只是「此世能為順益,非於他世」,並不能盡未來際,所以不究竟。

⑵「能為此世-他世違損,故名 不善」:違損即非順益,也就是逆境,那就變成不可愛-不可樂-不可意。造作惡業,會得三惡趣的苦果;於此世受苦報,那是此世違損,而不是來世。受報消業,若不再造新殃,故 非不善。

⑶「於善-不善、益-損義中 不可記別,故名 無記」:不可記別就是不能肯定,因此不能肯定是屬於善或不善、順益或違損的,就是無記業。

最後再加強說明,假設這六轉識與 信-慚-愧-無貪-無瞋-無癡-勤-輕安-不放逸-行捨-不害等十一種心所相應的話,就會做善業;反過來,若與 無慚-無愧-掉舉-惛沈-不信-懈怠-放逸-失念-散亂-不正知等十種心所相應的話,就會製造惡業;若沒有與這十一種好的心所相應、也沒有與這十種不好的心所相應,就屬於無記業。

修習增上善學一定要了解的關鍵詞—— ③ 有漏善

前面我們特別強調善業有無漏和有漏的分別,但佛弟子是以解脫為究竟,那一定要造 無漏、離漏的善業。

要了解無漏的善業,一定要先明白何謂有漏的善業,所以我特別舉了三條經證來為同學們說明。

《出曜經》:「正使有福、世-俗、有漏善本的功德,得為 人身,猶○二故 不脫生-老-病-死。」⇨大4,771b-9f.

在座,包括我在內,都是人身、是人類的一份子。我們的身-心都是報,是因為過去造了善業、做了好的行為才有這個人身,只不過是有漏的,所以還在流轉輪迴之中。之所以稱為福報,是因為和唯苦無樂的三惡趣的有情相比;人間苦-樂參半,且適合修行,當然是一種福報。因此,即使是受苦-受難的人還是比三惡趣的有情好,要好好珍惜。

《大寶積經》:「謂 受人-天等身,斯皆是有漏善,非無漏善;無漏之善,無(受)陰熟果。」⇨大11,614c9f.

《出曜經》只說到人身,這裡也包括了天;而人、或天都是屬於有漏善的結果,並非無漏的善。

無漏的善不會有五受陰—— 這個「受」是執受的意思,而玄奘法師的翻譯是五取蘊,那這個取是取著的意思,不管執受、取著或執取,都是〖有漏〗〖有取〗。

因為人、天的五陰都是五受陰,都是有漏-有取,所以有愛-取-有。所謂三愛-四取-三有,三有就是欲有-色有-無色有。對三界有貪愛-執取,就會製造〖三有〗的業;業就是潛在的勢力,會導引我們流轉後續三界的生-死。

無漏善的五陰 沒有有漏-有取,以阿羅漢來說,怹的五陰全部是紅色的,也就是〖五分法身〗具足,而〖法身〗〖慧命〗相續不斷,盡未來際;未來際就是無盡的未來。

《佛說未曾有因緣經》:「夫 人行善,凡有二種:一者、有漏,二者、無漏。有漏善者,常受人、天快樂果報;無漏善者,度生-死苦,涅槃果報。」⇨大17,585a-2f.

「夫」是加強語氣的語助詞,無意義;意思是人們行善、做善事,不外乎有漏、無漏兩種。有漏的善 常受人-天快樂的果報,但無漏的善 能超越輪迴,度有漏的生-死苦。「度 生-死苦」就不會再有 有漏生-死的苦受,那就是〖菩提樂〗〖涅槃樂〗,也就是涅槃的果報。

涅槃樂是究竟的樂,不像其他的樂會產生有漏-有取。因為以究竟的樂來否定其他的樂,而且好像總是圍繞著苦來說,因此有些人會批評佛教是悲觀-消極的。

這是對佛教的誤解,要不受苦,要先了解苦是什麼。佛教說苦是為了認識苦的真理-實相—— 苦的實相、以及導致苦的原因-真理,而目的是為了滅苦。佛陀 實觀一切都是緣生-緣滅的,苦也不例外,由此而積極尋找滅苦有效的方法,並用來滅惑-業、來甘願受報,而不再製造新殃。若惑-業不重造,已有的苦報也受完了,那就解脫了。

這樣的積極怎麼會悲觀呢?佛教 不悲觀,當然也不是樂天派的,而是實觀。世間普遍趨樂避苦的說法,實是一種諱疾忌醫的心態,我們應當避免。

修習增上善學一定要了解的關鍵詞——④無漏善

一般人只知有人-天的福報,殊不知真正的福報是〖無漏〗的〖涅槃果〗,但這憑一般〖有漏〗的善業並不能得到,一定要造作無漏的善業。

對無漏善的理解,對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來說,十分重要,因為我們至少要知道學佛的目標是什麼、而又要採取哪一種途徑。

《出曜經》:『無漏善法 永離塵垢,至解脫門,逮無礙道,是為立道根也。』大4,667c10f.

根據《出曜經》,無漏的善法是『永離塵垢,至解脫門,逮無礙道,是為立道根也』,它能讓我們隨緣將〖三界〗的塵垢擦拭乾淨,將一一的結解開,如何能辦到?要靠〖般若慧〗;而般若慧是由〖三無漏學〗獲得,所以可以說無漏善法就是三無漏學。

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:『諸如是等無漏善法,一切皆名出世聖法。若菩薩摩訶薩為諸有情宣說-開示-分別-顯了如是諸法,名為 菩薩出世法施。善現!此中云何名為三十七種菩提分法?謂四念住-四正斷-四神足-五根-五力-七等覺支-八聖道支;善現!如是,名為三十七種菩提分法。』大7,374c17f.

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則以『出世聖法』來說明什麼是無漏的善法,出是出離、超出,世是〖世間〗的簡稱,而是黑色、有漏的世間,因此能超離有漏世間的,即是無漏的善法。

我們要擺脫的是世間的汙染,而不是中性的世間;世間本身是中性的,不是善、也不是惡,但如果你在這個時空中做了壞事,起惑-造業-受有漏的苦,那身-心就是處於惡的世間。

世是時間,間是空間;空間有長-寬-高三維,再加上時間一維,所以又稱四維或四度空間,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宇宙,而我們就是生存在這個時-空範疇之中。凡夫有漏-有取,就是處於黑色的世-間;凡夫若能轉凡成聖,那就是〖出世間〗了。即使出世間,還是生存在這個時空中,只是顏色變成紅的了。

聖人不能離開時間-空間,但可以擺脫有漏-有取的生活模式,將原有的汙染排除、結縛打開,就像是蓮花出於淤泥而不染。

蓮花不是因為被剪下來、供在佛堂才不染,就是在蓮花池裡,而且愈髒-愈臭的池水,綻放出來的蓮花反而愈大、愈芬芳。

蓮花並沒有離開蓮花池,只是一點都不受汙水沾染;即使碰到了,水珠也會直溜溜地滑掉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蓮花和荷葉上有奈米化的小凸起。

奈米是現在相當流行的產業,很多東西只要奈米化,價錢就會高一倍。譬如汽車的擋風玻璃,只要將它奈米化,就不需要雨刷了,雨滴會自己溜掉。其他像雨衣、或者雨傘,都可以如法炮製。

出世間就好像是將身-心奈米化一樣,不需要離開中性的世間,就可以不再受有漏的惑-業-苦汙染。

經中接著又說,『若菩薩摩訶薩為諸有情宣說-開示-分別-顯了如是諸法,名為菩薩出世法施』,譬如我現在進行的就是在提供出世的法施,而你們下課後,把今天上課的內容分享給家人,讓他們也了解世間有中性的,也有黑色、有漏-有取的;而聖人不能離開中性的世間,只是怹的身-心沒有汙染而已。

現在生活的環境,食-衣-住-行各方面的問題頻傳,大家都很恐慌。一般人都以為是環境的汙染毒害我們,其實是因為我們的心靈染汙 才會製造環境汙染,然後才又回頭汙染我們的身-心。自然界不會自己產生汙染,都是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。

『善現!此中云何名為三十七菩提分法』,善現的原文是Subhūti,音譯是須菩提,讀過《金剛經》的人應該很熟悉。佛陀的意思是說,若將出世的聖法加以整理,就是三十七種〖菩提分法〗,包括四念住-四正勤-四神足-五根-五力-七覺支-八聖道支;它們都是無漏的善法,是能出世間、轉凡成聖的有效方法。

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另有一段話,也很值得我們參考:

『若有學位 一切有漏-無漏善根,若無學位 無漏善根。若佛-世尊 戒蘊-定蘊-慧蘊-解脫蘊-解脫智見蘊,若為利樂一切有情,大慈-大悲-大喜-大捨,若餘無量-無數佛法。』大7,792a-2f.

「若有學位」,〖有學〗是一個名相,是相對〖無學〗而說的。無學對己而言 是表示已經諸漏盡,不用再學習〖三無漏學〗的人,也就是〖阿羅漢〗。相對來說,有學就是還要學習三無漏學的人,為什麼還要學?因為還有剩餘的漏未盡,指的就是〖須陀洹〗到〖阿羅漢向〗的人。

『若有學位 一切有漏-無漏善根』,有學的人只有部分漏盡,所以說『有漏-無漏善根』,譬如須陀洹,雖然〖三結斷〗,沒有三結的漏了,但其他的漏都還在。那唯有無學位,也就是阿羅漢,所有的漏都盡了,才是「無漏善根」。

不論有學或無學,都是修行三無漏學,也都有五分法身,即戒法身-定法身-慧法身-解脫身-解脫知見身。五分法身若以滿分為十來說,須陀洹果已經有十分之一,斯陀含向-斯陀含果、阿那含向-阿那含果、阿羅漢向,層層提昇,到漏盡的阿羅漢十分之十,就是圓滿具足了。

『若為利樂一切有情』,也就是不但為己。我們辛苦地修行不僅是為了自度,也要為了度他,而這一種對他人的關懷,需要大慈-大悲-大喜-大捨的好性情。所謂大就是圓滿,誰最圓滿呢?佛陀。

我們以佛陀的慈-悲-喜-捨為模範,為了能充實度他的智慧,所以還有無量無數的善法有待學習;而為了度化一切有情,所以需要花費四大阿僧祇又十萬劫長遠的時間,和一個銀河系—— 相當於十億個地球,這麼多的有情有效地結緣,才能有機會度化一一有情。

佛法無常 流傳中亦會有流變

佛法是佛陀親口說出來的,第一代的弟子接受之後,再慢慢往下傳承、往四周傳播。

然而第一代弟子聞法的時候,會有種種不同的情況,有像舍利弗尊者這樣聞一知十、多方運用的,也有像阿梨叱與〖嗏帝〗比丘這樣完全誤會佛陀意思的人(第003期三版〈由佛教 聖典集成之過程(=佛教法脈、法流)看《阿含經》在佛法中的地位〉「受持」)。

佛陀說法的方式有〖法說〗〖義說〗〖法次法說〗,聽法一定要掌握法的義理、得到法的利益;法說有〖法饒益〗、義說有〖義饒益〗、法次法說有〖梵行饒益〗。(參閱第009期五版〈研習阿含—— ②佛陀教化的原則與方式(一)〉;第010期二版〈研習阿含——  ②佛陀教化的原則與方式(二)〉)

梵是清淨,梵行即清淨行,而是身-心究竟的淨化。淨化身-心的目的是要將身-心中的惑-業-苦排除,這樣就不會再造惡業、或有漏的善業,最終就能得到〖涅槃〗。涅槃不是什麼都不動,只是〖惑-業-苦〗不再活動,而戒-定-慧-解脫-解脫知見〖五分法身〗還會繼續成長-茁壯。

舍利弗尊者聽佛陀說法,不僅能完全吸收法義,還能舉一反三,將類似的惑-業排除。一個聰明的學生,聽到老師說:「那個角落有好東西,趕快拿去用。」絕對不會只停留在那個角落,還會主動去另外三個角落看,找找是否有其他適合的東西可以運用。

但大部分的學生沒有辦法像舍利弗尊者這樣,其實一場說法當中,假設有十句重要的法句,只要能吸收一半,十分之五,甚至於一句,十分之一,然後日後可以應用在生活、修行當中,展現出法的力量,那就已經相當了不得了。

依照弟子們接受佛法的狀態,傳承下來的佛法有可能是經過舍利弗尊者的廣說其義,也有可能是十分之十、十分之五,甚至於只有十分之一。

正法 像法 末法

這麼說的目的是要讓同學明白,一一法都是〖無常〗〖無我〗,佛法隨順法的特性,同樣是無常-無我,也會有流變。也因此佛陀在世時,就有『正法五百年』、『像法住於世,限滿一千年』這樣的說明(《大方等大集經》大13,379c)。

正法,也就是真正的佛法,沒有摻雜任何後來的說法,而這樣的狀態頂多維持五百年,之後就會進入像法。像法,也就是看起來像正法的法,此時雖然還有正法,但已充斥著像法在佛法的傳承之中,這樣的情況可以維持一千年。

而據《金剛般若經讚述》:『正法五百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』大33,134a10f. 可知像法之後會進入末法,可以維持一萬年。

為欲賣乳 貪多利故

現今 距離佛陀時代二千五百年,已經進入末法時期,並且已經過了一千年了。像法時期,就開始有後人的種種說法摻雜,按照推理,這種情況到末法時期一定是有增無減。而這一種過程在《大般涅槃經》已經提到,還舉了牧牛女的例子來說明。

「如①牧牛女為欲賣乳,貪多利故,加二分水,轉賣與②餘牧牛女人…③近城女人…④城中女人,彼女得己復加二分,詣市賣之。」大12,421c16f.

牧牛女辛苦工作,終於有牛奶可以銷售了,可是他心懷不軌,為了多賺點錢,所以加上兩分的水,然後再轉手賣給其他的牧牛女。同樣的,那些專門收集牧場純奶的牧牛女為了多賺點錢,也加上兩分的水,然後再轉賣給近城郊區的女人,而郊區的女人買了之後,同樣也為了多賺錢而加了兩分水,然後又轉手賣給城中的女人。

以現在的說法,牧場牧牛女就像大盤商,其他牧牛女人像中盤商,近城女人像小盤商,城中女人就是市場上的店家;如果每一次轉手都加上兩分的水,等到了消費者手中,牛奶的比例都不到一半,養分也相對減少,長期飲用,一定會營養失調。

假設摻的是水,只要是淨水,還不會直接危害到人的身體,但如果加的是有毒的物質呢?像前幾年,中國大陸就暴發了含有三聚氰胺的嬰兒毒奶粉事件。

三聚氰胺俗稱美耐皿,是塑膠器皿的賦型劑,本是工業用途,但因為含有蛋的元素,添加在奶粉裏不僅可以增加奶粉的重量,也可以提高蛋白質的檢測值。當時檢驗奶粉的方法只著重蛋白質含量足夠與否,而不能分辨其來源,許多不肖商人看準這一點,便將它加入奶粉中,企圖蒙混過關。而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,在代謝的過程中,會使腎臟產生結石,這對孩子的健康相當不利。

這個例子主要是說明,在末法時期,佛法在傳播的過程中,的確有人心懷不軌,假藉佛法的名義來騙取暴利,無形中對人、對佛法的純粹性產生了傷害,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白。

彼彼諸病人 良醫隨處藥

佛法在傳播過程中漸漸失去原貌,除了有心人圖謀不軌外,還有一種是出於善意,也就是擔心佛法的原貌對某些人來說,可能沒有辦法接受,只要一接觸就馬上拒絕,連聽都不想聽,所以只好先投其所好,用對方喜歡聽、能接受的方式來說明佛法,可是行之久遠之後,反而會形成誤解。

這種情形在《入楞伽經》也曾提及,它是以醫生處方為例:『彼彼諸病人,良醫隨處藥。如來為眾生,唯心應器說。』大16,524a12f. 而印順導師在其〈成佛之道〉中,即是引用此例來說明佛法的流傳。

一位好醫生能對症下藥,只要患者按照醫囑正確地服用,病很快就可以痊癒。可是有些患者怕苦,醫生擔心病人不肯吃藥,所以有種種方法來調和苦味。假設是藥水,那可以加糖漿;假設是藥粉,則可以做成藥錠,再裹上糖衣,這樣藥水或藥粉在經過口腔的短暫時間內,就不會感覺到那麼苦,而能順利把藥吃下去了。

問題是,要有效對治疾病,需要一定的劑量;假設糖衣或糖漿的量太多了,藥的成分相對就會減少下來,或者是吃進其他不必要的東西,這樣不但不能治病,還可能再產生其他的疾病。

那些設法讓人喜歡聽、能接受的方式,就好像是額外加在藥裏的糖一樣,最後很可能會讓人誤解糖才是藥,也很可能讓人忘記吃藥的目的是為了治病。

同樣的,這也可以用牛奶來說明。牛奶除了原味外,還有所謂的調味奶和調劑奶,這不同於加水騙取暴利,而是為了促銷、推廣牛奶。譬如有些孩子,他怕牛奶的味道,那就添加果汁或巧克力,香香甜甜的,吸引孩子來喝,這就是調味奶。但是調味如果調過頭,其他成分大過於牛奶,本來喝牛奶增加吸收鈣質、蛋白質的目的就沒有辦法達到了。

再來是調劑奶。像好的小兒科醫生的腦袋裏,總是儲存著好多調劑奶的配方,可以依據不同體質的需求,用化學的方式將牛奶中的某個成分抽離,或外加某些成分,這就是調劑奶。

譬如有的孩子因為缺乏分解乳糖的酵素,喝牛奶會拉肚子、或腹脹,就是所謂乳糖不耐症,那就可以把它抽離,這樣他就可以喝,而補充到牛奶的營養。

不僅是孩子,針對大人,現在也有調劑奶了。譬如女性停經以後,骨質會疏鬆,需要加強鈣的補充。現在的商人抓到商機,開發加鈣的奶粉,有的品牌甚至於加上維他命D3,強調這樣可以更有效地吸收牛奶裏的鈣的成分,來刺激買氣。

另外還有脫脂牛奶,適合心臟病、高血壓的人飲用,有些女生怕肥胖,雖然沒有高血壓、心臟病,也會選擇。

類似這一種,就是好心人為了照顧他人身體的健康,想辦法將奶粉、奶水調理一下,使每一個人都喜歡、也都可以飲用。

末法時期接觸的佛法 可能是正法 也可能是像法或末法

今天說這一段話的目的,是要讓同學們注意到,佛法在流傳過程中,會因種種人為因素 而產生流變。

佛法的根本是阿含、尼柯耶,然後有部派對法而論的論典,在此同時,還有初期大乘佛法的論述,也就是所謂大乘初期的經典。之後再進入大乘中期、後期,最後則是密教時期。

純正的佛教徒未必敢添加毒,但一定會想盡辦法用調味、調劑的方式,讓人接受佛法。但我們不是小孩子,不怕苦,吃藥何必還要加糖漿呢?所謂良藥苦口,成年人知道吃藥是為了治病,所以再苦也無妨。

我們現在處於末法時代,所接觸到的佛法可能有正法的成分,也可能有像法、末法的成分,因此在聞法的時候,一定要懂得揀擇。特別是要從佛教史、佛教思想史的概念來思考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